当前位置:通知公告>正文

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
发布者:陈妙霞    发布日期:2021-12-18    查看:82  次


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各教学单位: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省一流本科课程遴选认定工作的通知》,为推进我校一流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我校实际,现组织省级一流课程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别与认定条件

(一)2021年度一流课程申报类别

按照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2021年度拟遴选认定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00门左右,包括线上一流课程150门左右、线下一流课程300门左右、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500门左右、社会实践一流课程50门左右。我校推荐限额为15个。按照省厅文件要求,学校推荐的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申报比例为1.5350.5左右,其中社会实践课程推荐数量不超过1门,具体各类课程推荐数量根据申报和专家评审情况最终确定。

(二)认定条件

申报课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申报课程必须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且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者两个教学周期的运行和完善。

2.申报课程自201991日以来,至少有1个学期在正常讲授,在后续专业教学计划中,该课程仍将稳定开设,并承诺入选后持续改进。

3.课程负责人应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一般应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特别优秀的课程,负责人职称可放宽到讲师)和5年(含)以上本科教龄,具有丰富的课堂讲授经验和良好的教学口碑,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至20211231日,特别优秀的教师在与学校签订续聘协议、能够保证课程服务年限的情况下,可放宽至60周岁),同一负责人本年度限报—类课程。

4.课程负责人须为申报课程的实际讲授人,承担该课程1/4以上教学时数。课程团队结构合理,成员总体稳定,自201991日以来,课程负责人未发生变更,团队主要成员未发生大幅变动。团队成员师德师风良好,教学理念先进,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且成效显著。

5.课程教学理念先进,坚持育人育才相统一,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互动较好、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6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相关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采用多元考核方式,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回溯、可借鉴、可监督,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优先条件。同等条件下,课程满足以下条件的,优先予以认定:

1.注重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挖掘专业育人元素,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历史文化等素养,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2.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及时引入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

3.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新,教学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高的课程。

4.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质量工程”各类课程项目,目前仍在有效期内的课程。

三、申报要求

(一)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要求。申报课程须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开放运行(并于20211231日前推送至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门户),以面向高校服务为主,应用于非全日制学生的网络教育课程以及无完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在线课程等不接受申报。在多个平台开设的在线开放课程须选择在线教学服务好、效果好的一个主要平台申报,多个平台的有关数据可按平台分别提供课程数据信息表。一般情况下,公选课、通识课累计选课人数不少于5000人次,专业课选课人数累计不少于3000人次。课程团队、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应用效果与影响、课程平台支持服务等要求参照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标准执行。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申报要求。基于慕课(自有或已获授权)、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课程进行创新应用,具有完整科学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设计(含线上和线下各自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等),安排20%70%左右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注重开展过程性评价,课程平时成绩不低于50%。鼓励使用省级以上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混合教学。

(三)线下一流课程申报要求。一般应由教学名师、教授、专业骨干教师主讲,并稳定开课授课。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落实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育人元素。充分吸收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并使用高水平教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工具运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较高,获得感较强。加强形成性评价,实行探究式、项目式、报告式等考核方式,依托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四)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申报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挑战杯”等系列化、主题化、功能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突出课程实践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非实训课程,依托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定开课,并设置相应学分,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配备指导教师,保障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其他注意事项

(一)获评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自结果公布始,应继续提供教学服务不少于5年,其建设和改革成果在指定的网站上集中展示和分享,且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

(二)获评为省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不列入省一流本科课程遴选认定范围。获评为省级以上一流本科课程的,不宜改变推荐类别继续申报。此前参加过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但未获得认定的课程,须在上次申报后至少经过一个完整教学周期改革实践,进一步修改完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后方可申报。

(三)同一名称课程,面向不同班级授课、分属不同教师各自负责的,应按不同课程分别进行申报;同一名称课程,面向不同班级授课、由团队成员按章节分工讲授的,可按一门课程申报。

(四)课程团队成员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五年内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科学性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申报材料(包括佐证资料)不齐备、内容填写不完整或材料造假、侵权以及课程网址或使用的线上教学资源网址链接不能正常打开的课程,不予认定。

(五)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社会实践课程需要提供一节课堂实录的教学视频,相关拍摄要求请参阅申报书的详细说明。视频拍摄请留存好发票,费用可由学校报销,原则上总费用不超过1500元。

(六)同等条件下,已被评为校级一流课程的将优先推荐。

五、工作要求

各教学单位要充分认识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一流课程建设的大讨论,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氛围。教学单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研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一流本科课程遴选认定工作的通知》以及附件中其它相关文件,充分把握文件精神,以此次省级一流课程遴选认定为契机,反思本单位的课程建设工作,构建适合本单位的一流课程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一流课程为建设目标开展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加强一流课程建设与应用,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六、报送材料与时间

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省级一流课程遴选、推荐和申报工作。本次申报采用线上申报,校内系统填报截至时间:2021122924点整,具体申报细节参见附件1《系统使用指引》。

各二级学院请务必于2021122917点前,以学院为单位将相关材料统一报送到教务处质量科,其中纸质材料包括:广东省本科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见附件2-4,一式一份,其中相应的佐证材料的纸质版不需要提交),广东省本科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推荐汇总表(附件6,一式一份)。

同时,还需将附件6电子版发送至:wha_07@hstc.edu.cn(邮件标题和文件统一命名为:2021年省级一流课程+学院名称)

通过学校遴选推荐到广东省的课程,还须在省教育厅的申报系统进行省级申报,具体安排届时由教务处另行通知。

联系人:王老师,吴老师  电话:2523183

附件:

1.申报系统使用指引

2.广东省本科高校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

3广东省本科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

4.广东省本科高校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

5.广东省本科高校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

6.广东省本科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推荐汇总表

 

教务处

20211220



材料提交时间:
2021-12-18至2021-12-31
此次申报参与的项目类型分别为:
广东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
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广东省线上一流课程